( 和 Scott 聊過後, 決定改寫《非同步程式新手心得: 為什麼要用單一 thread + task queue 的方式設計架構》的前半段。比較完整地描述 GUI 架構的入門心得。 )
GUI 需要低延遲的反應速度, 隨時能接收使用者輸入和並提供畫面回饋。這表示要在不互相阻檔的前提下應付三種工作:
- 更新畫面
- 偵測使用者輸入
- 處理使用者輸入
甚至第四種情況:
- 網路輸入
若是使用 multi-thread 處理上述情況 (比方說有三個 thread 分別專職處理前述三件工作), 必須留意 thread 之間有共享資料的情況。為了避免 race condition 必須使用 lock; 使用 lock 後又要擔心 dead lock。
使用 global lock 有可能成效不彰, 比方說更新畫面太久, 而沒有即時回饋使用者的輸入。另一方面, 切許多細小的 lock 處理各塊共享資料, 容易出錯造成 dead lock, 或誤以為有處理好卻仍存在 race condition。
反過來說, 若每個工作 (#1) 都切得很細, 執行時間不長, 但可能需要多個工作單元才能完成目標。這樣就能在一個 thread 內以類似 queue consumer 的方式執行全部的工作。有新的需求時, 放入工作到 queue 裡, 大致上可確保相依工作之間的執行順序 (#2)。由於全部工作都在同一 thread 執行, 自然不用擔心 dead lock 或 race condition。
於是可以看到, 像 Gtk、iOS、Android 的平台, 都將更新畫面、偵測事件和處理事件三者整合在 main thread 處理, 並且假設程式以 single thread 的方式執行 (#3)。
我不清楚其它平台的情況, iOS 有提供 NSURLRequest 應付常見的網路需求。讀寫資料和事件的 callback 也都在 main thread 內執行。
這麼一來, 框架開發者省事許多, 使用框架的開發者也可以安心地實作 callback。
備註
#1 可想像每個工作是一個函式, 在 iOS 或 Android 上, 整合這種「工作 queue」的概念到基本框架裡, 用起來很直覺, 希望盡量避免開發者從 thread 的角度去處理事情。
#2 不行的時候只好加入狀態變數了解目前該做什麼, 至少不用擔心狀態變數本身會有 race condition。
#3 若開發者有特別需求, 比方涉及檔案或網路 I/O, 或是需要大量 CPU 計算, 而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單一工作的話, 開發者需要自行另外處理。使用新的 thread 的話, 自然需要使用 lock 保護和 main thread 共享的資料, 但需要煩惱的範圍已降致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