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C/C++ 檢查和打開 debug 功能的小技巧

打開 debug flag 有助於了解模組的行為。工程師開發時應該都有幫自己除錯留後路, 所以找到他們開發的方式, 可省下自己瞎試的時間。

以前寫 Python 或 Java 時, 都有近乎標準的 logging module 可用, 所以要找到開啟 logging 機制的方式滿簡單的, 看是用那家的 logging module, 針對它的設定檔設 log file, 或在程式開始時塞段程式啟動 logging 即可。不過 C/C++ 好像沒有那麼一致。

留意程式碼會看到輸出訊息的巨集, 像是 P("What the F**k!!");, 然後在某些 debug 相關 header 檔裡會看到類似這樣的東西:

#ifdef DEBUG
#define P(x) ...
#else
#define P(x) ;
#endif

其中 "..." 的部份是該模組用來輸出除錯訊息的機制, 可能是寫到檔案, 或輸出到 stdout/stderr 等。這樣在沒有 define DEBUG 的情況下, 完全不會產生除錯訊息的程式碼, 減少執行負擔。

要確定程式真的有編進除錯訊息的話, 隨便找個程式內有的除錯訊息, 然後用 strings 檢查:

$ strings PROGRAM | grep "What the F**k!!"

看有沒有結果。有的話大概就 ok (找個少見的字串最穩), 不然就是沒編進去, 檢查看看 #define DEBUG 1 有沒有設好, 或是有沒有在 makefile 的 CFLAGS 設好 -DDEBUG

再來, 也可以用 strace 檢查執行期間到底有沒有執行到:

$ strace -e write PROGRAM | grep "What the F**k!!"

不過 write 寫入的字串不見得會一次剛好符合一整串, 這和檔案 flush 機制有關。找子字串, 或用眼睛注意一下比較穩一些。懶得找方法打開 log 檔的話, 用 strace -e write 將就看也還可以, 不過會拖滿執行速度, 且 strace 有時會影響 process 的狀態, 常期用的話還是打開 log 檔最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在 Fedora 下裝 id-utils

Fedora 似乎因為執行檔撞名,而沒有提供 id-utils 的套件 ,但這是使用 gj 的必要套件,只好自己編。從官網抓好 tarball ,解開來編譯 (./configure && make)就是了。 但編譯後會遇到錯誤: ./stdio.h: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