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VM
邱和 Will 在玩 llvm, 聽起來滿神的, 近來有不少人在用 llvm 對程式最佳化或用它來跨平台 (如用 JavaScript 跑 Python, 在 JVM 上直接執行 C 而不透過 JNI)。上網查了一下, 看到 jserv 寫的介紹: LLVM introduction。我極為粗淺的認知是, LLVM 的架構是 "任意程式語言" -> Frontend -> IR (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 -> Backend -> Native code / 其它型式。LLVM 提供精簡的 IR 方便做最佳化。若想將某個語言轉到多個平台執行, 只要寫一次 Frontend 即可, 再針對不同 Backend 各自寫。大部份語言已有別人寫好的 Frontend, 不用自己來。LLVM 另提供許多相關工具, 協助開發。
說歸說, 還是要真的實際做一次才會體會到它的特色。短期內不會接觸這塊吧。
App Engine
聽 Scott 和邱說使用 App Engine 的 Datastore 的甘苦談。App Engine 提供容易 scale out 的架構, 開發者完全不用煩惱 QPS 爆增後的影響, 而且小規模的使用不需付費。聽起來相當美好, 但是 App Engine 只提供基礎的 API, 要真的做到 Scale out, 開發時得考慮資料怎麼存放在不同機器上。放在不同機器才能 scale out, 但也就無法用 transaction 達到 atomic operation。得在兩者中做些取捨。
App Engine 目前沒有提供稍微高階的函式庫, 即使是做個計數器, 開發者也得自己做這些設計。不過, 至少開發者不用煩惱機器配置, 已省下一半的工了。
話說回來, 若一直沒有變超大流量的一天, 反而會因 App Engine 的函式庫而開發得的慢。初期開發時間和後期調速度的成本, 也一直是開發者的難處。另一個做法是自己用 Rails / Django 之類的 framework 開發, 架構設計好, 量大後丟到 EC2 動態調整。不過聽用 EC2 的朋友說, EC2 挺貴的, 得評估成本問題。
Web 開發心得
Scott 建議多讀瀏覽器開發者寫的文件, 他們最清楚有那些API, 最正確的寫法為何。Web進展進展一日千里, 網路上的文件多又雜且容易過時, 不好過濾。今早查怎麼用 javascript 讀 binary type 的資料, 看到 Mozilla 開發者寫的文件 Using XMLHttpRequest, 確實寫得比較清楚。之後偶而抽點時間看些這類文章吧。Scott 還有秀幾個開發過程遇到問題, 解完送出的 patch。了解怎麼寫好的 patch, 還有找 open source 的考量, 像是評估穩定的版本, 依程式碼大小結構等判斷自己是否容易修改等。雖然平時就知 Scott 常讀原始碼、送 patch, 看到他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裡這麼做, 才會想到應該也要自我要求這麼做。這等功力需要平時累積。不知何時我也能視改 open source 如喝水般自在呢?
另外看 Scott demo 他幫高中社團寫的 on-line judge 練習用環境。先不管是否務實, 看起來頗屌的。編輯文件可以在視窗右邊寫 wiki code, 左邊即時顯示對應的畫面。還可以再切視窗用 telnet 連到 server, 登入後用 vim 寫程式, 用 gcc 編譯。為了能將 Linux server 放在 local, Scott 用 QEMU 包了一個映象檔放在本機, 提供 telnet 登入。
為了能在瀏覽器內一邊看題目, 一邊有 terminal 寫程式, 得避開 same origin policy, 還有讓 server 能 push 資料回來。因此用了 Orbited, 並得改 Orbited 的程式以送出 http header 允許 cross site javascript (憑印象寫的, 可能有錯)。配上 Orbited 可連到各種 server, javascript 變得更多才多藝了。
話說回來, 若是我的話, 大概會灌 andLinux, 請使用者用 putty 登入 andLinux 用的 LAN IP。選Dokuwiki 作為 Wiki。on-line judge 用現有的套件改。不然用 Django 自己刻一個也不會太費工。雖說也能達成目標, 就沒那麼屌了。
Robot Cup
聽 Will 說去參加 Robot Cup 的事, 我不清楚這比賽相關的事, 聽起來滿有趣的。冷笑話
邱講了幾個工程師 / 數學家的冷笑話, 我都楞了一陣子才反應過來, Scott 和 Will 一聽就明白。平時身邊的人都很排斥工程師笑話, 害我都不敢講, 這方面的敏銳度變得超低的。能這樣講些工程梗, 而且與會者都盡情大笑, 而不是三條線, 就可以得知這是一個多 geek 的聚會。啊, 真希望能常有這種聚會啊。
好像還有啥沒提到, 寫到這我已累了, 就記到這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