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5日 星期六

Django 和 Python 操作 database 時的額外負擔

為了搞清楚 Django ORM 的效率瓶頸, 做了個簡單的測試, 每筆實驗只有跑個兩三次, 不過結果差不多。

SQL x 1, new object x N

從本機的資料庫取出大量資料 (>1m筆), 然後將結果寫入 /dev/null, 資料型別為 utf-8。結果如下:

methodtime (min / sec)memory (G)
MySQL client0'080.54
python client1'021.4
django client without using iterator17'395.x
django client using iterator3'161.7
django client using raw sql1'021.5

實驗細節說明:
  • Django 1.2, MySQL 5.0。
  • 用 time 測時間。
  • memory 是我用眼睛注意 htop 的數據。django client without using iterator 跑太久了, 只好邊玩猴子守城四代邊跑實驗, 最大值就沒抓準了。
    (2012-02-02 更新) 只需定時執行
    grep VmPeak /proc/PID/status | awk '{print $2}'
    就不用「辛苦」地邊玩遊戲邊抓數據了。年輕時不懂事, 了解一些系統知識差異真大。
  • MySQL client 的用法: mysql < my_select.sql > /dev/null。沒做 encoding 轉換。
  • python client 的操作內容只有從 utf-8 轉成 unicode (MySQLdb 做的) 再轉回 utf-8, 補個換行字元, 就寫入檔案。
  • django 會自動把 utf-8 轉成 unicode。django client 的操作和 python client 幾乎一樣。
從上面的結果可以看出, 資料大時還是用 raw SQL 較好, 時間差了兩倍。看來生成 Django 物件比生成 Python 物件貴了一些。

至於 python 花了 mysql client  8 倍的時間, 只好當作用 python 的必要成本。不知其它語言 (C++、Java、Ruby、PHP) 這方面的額外負擔有多大。

為了弄清楚時間花在那裡, 另外試了 java client 和不轉 utf-8 的情況:

methodtime (min / sec)memory (G)
python client1'021.4
python client without encoding and decoding0'43
java client (using mysql connector)0'511.1

看來轉換 utf-8 花了不少時間, 到是用 Java 也沒省下多少時間。有可能 python client 已幾乎都是 native code 了。

SQL x N, new object x N

我用 primary key (id = 1 ~ 100,000) 分別做 100,000 次操作取出 100,000 筆資料, 結果如下:

methodtime (min / sec)
django client1'26
django client using raw sql0'20
實驗細節說明:
  • django client 用 get(id=ID)。
  • raw sql 用 where id = ID。
用 ORM 花了四倍的時間。根據 time 的結果, 我猜 real - user - sys 大概就是 IO time, 而 django client 確實多花了大量的 user time (1'13 vs. 0'09)。上面的實驗 ORM 花了三倍時間, 這裡多出一倍的時間有可能是 ORM evaluation 或生成 Django 物件造成的。對照上個實驗 (evaluation x 1, new Django object x N), 看來問題比較可能出在生成 Django 物件。之前用 python 的經驗裡, 發覺產生大量資料的情況下, 生成 python 物件還挺貴的。 另外, 用一個 SQL 取回 100,000 筆資料的時間只要不到 1s, 相較於 ORM 的負擔, 下太多次 SQL 是更大的問題。若只是做 1,000 次操作, ORM 的額外負擔就不到 1s, 感覺還好。

相關討論

這篇提到取出「大量」資料時的解法,  可以拆成多個 SQL 分次用 primary key 取出。留言裡有提到不要用 slicing (即 MySQL 的 offset + limit), DBMS 會取出大量資料再丟掉 limit 量之外的資料, 效率很差。我以為 offset 會一次取到對的資料, 一開始跑實驗時用 offset 沒用 primary key, 結果瓶頸變 IO, 反而沒測出 ORM 的額外負擔。 上面提的作法可以解掉 memory 的問題。但若資料量更大, 要跑得更快時, 還是得用 raw SQL。
不過這也不表示資料量大就要用 raw SQL, 得看應用場合。若瓶頸在其它地方, 用 raw SQL 只會省掉整體的 1/10 時間, 用 ORM 也不壞, 方便日後維護。

3 則留言:

  1. 1. "至於 python 花了 mysql client 8 倍的時間, 只好當作用 python 的必要成本。

    If this is CPU bound, installing debug packages and using a profiler like 'oprofile' will give more insight.

    If CPU time is mostly spent on:
    utf8 -> UCS4 -> utf8
    it should be fairly apparent from the profiler call chain output.

    2. "memory 是我用眼睛注意 htop 的數據。"
    ... orz

    And people wonder why userspace system programming skills is useful?

    On a Linux desktop machine with the Gnome desktop environment, do this:

    yum -y install gnome-python2-libgtop2
    ipython

    In [1]: import subprocess
    In [2]: import gtop
    In [3]: p = subprocess.Popen(['my-test-program'])
    In [4]: gtop.proc_mem(p.pid)
    Out[4]: Struct { .resident = 557056, .rss = 557056, .rss_rlim = 1844674407370955
    1615, .share = 483328, .size = 103231488, .vsize = 103231488 }


    How to run 'strace' on the above ipython session and learn that gtop.proc_mem() is reading /proc/PID-XXX/statm is left as an exercise for the reader.

    回覆刪除
  2. Thanks! I'll try them tomorrow.

    Btw, I remember that system engineers have higher average salary than software engineers in USA. System engineers probably have higher values or are hard to be found. :)

    回覆刪除
  3. 不錯不錯, 現在可以直接看懂 Scott 的留言了。以前覺得很難懂的世界, 跨過來的感覺真好

    回覆刪除

在 Fedora 下裝 id-utils

Fedora 似乎因為執行檔撞名,而沒有提供 id-utils 的套件 ,但這是使用 gj 的必要套件,只好自己編。從官網抓好 tarball ,解開來編譯 (./configure && make)就是了。 但編譯後會遇到錯誤: ./stdio.h:10...